三星堆“上新”受关注,媒体该如何讲好考古故事

崔若凡 李笑萌日期:2021 / 04 / 01

金面具、青铜人像、大量象牙……近日,三星堆遗址新出土的一大批珍贵文物受到文博界高度关注,也成为各媒体争相报道的热点话题。云直播、三维动画、H5交互动画、微视频、VR、智能摄像机等新媒体新技术的广泛运用,让出土文物仿佛还带着“呼吸”,不仅把大众“带”到现场,还生动形象地普及了不少文物修复的知识,令网友大呼过瘾。同时,也有人发现,在媒体直播连线中出现了网络盗墓小说作家的身影。对此,一些网友质疑:考古和盗墓有着云泥之别,二者能相提并论吗?

考古工作是一项重要文化事业,是展示和建构中华民族历史、中华文明瑰宝的重要工作。几代考古人筚路蓝缕,他们“择一事终一生”,长期奋战在中国考古的第一线,为这项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。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,文化自信更加深入人心,一系列的国家政策为考古文博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。做好考古工作、讲好考古故事,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、不断汇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精神力量的坚强支撑。这不仅是文博界的职责使命,也是摆在新闻媒体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。

考古本身是一个严肃的专业话题,门槛比较高,往往是“内行”看门道、“外行”只能看热闹,这对讲好考古故事提出了不小的要求。特别是全媒体时代,舆论生态、媒体格局、传播方式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。新传播环境下,如何搭建起文博事业、文博人物走向社会、走近大众的桥梁,让博物馆里的文物、古籍里的文字“活起来”“动起来”,以更好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,需要媒体多花心思、多想办法。

近年来,不少媒体在实践中已经作出了积极有益的探索。比如备受好评的文化节目《国家宝藏》,借助艺人影响力来表现文物魅力、吸引大众的关注,让古老的文物成功“涨了一波粉”。除了表现形式上的创新,“文物+技术”也是一种全新的尝试。今年河南春晚舞蹈节目《唐宫夜宴》就是通过传统文化和融媒体技术的融合,将大唐盛世和文物的美丽呈现给观众。纪录片《如果国宝会说话》则充分适应互联网时代碎片化的信息传播方式,以每集五分钟左右的时长,在确保重要内容不缺失的情况下,让繁忙的现代人快速了解文物背后的重要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。当然,这也并不意味传统的长篇纪录片就没有创新的余地,之前爆火的《我在故宫修文物》就开创性地把文物修复工作定为拍摄的主题,找到了讲述文物故事的全新角度。这些创新赋予了优质内容更大的话题性,做到了品质和流量的双赢,也充分说明严肃话题与鲜活表达并不冲突,专业内容也可以易懂有趣。

守正创新,守正是根本,关键在创新。媒体的创新表达是对严肃话题大众化传播的积极探索,一定会出现很多打破常规、出人意料的动作,我们不妨对这些新尝试新探索报以包容的心态。借助公众人物热度流量讲好考古故事,是提高内容传播力影响力的重要手段,本身不必过分苛责。关键在于媒体要在这个过程中注意把握好尺度节奏,既不能只注重话题的专业性而枯燥说教,使得大众兴趣寥寥;也不能一味博取眼球追求流量而忽略了新闻报道的严肃性专业性,模糊了报道的主旨。如何实现新闻报道专业性和创新话语表达的有机融合,推动专业话题报道润物无声、春风化雨地“飞入寻常百姓家”,真正让“热度”沉淀为“深度”,还需要媒体持续努力、久久为功。

山西省科普教育基地
山西省博物馆协会成员单位
晋中市非企业民办文化四星级服务单位
晋中市民办文化示范点

游客服务中心